bifa必发(中国)

IF:15.7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中国药科大学姜雷:含二聚铜肽的水凝胶用于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
专栏:学术前沿
发布日期:2025-08-12
作者:bifa必发(中国)科研

研究背景:

二聚化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调控机制,顺利获得非共价或共价方式将两个分子组装成高级结构,可精确调节转录因子活性、酶效率、蛋白稳定性及信号转导,从而维持细胞稳态,并为需要“一药多靶”的治疗策略给予分子模板。然而,糖尿病慢性创面因ROS持续高负荷、炎症过度、血管新生不足及细胞增殖受限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强化,现有疗法难以同步协调微环境各组分。内源性三肽GHKCu2+形成的铜肽(CuP)兼具抗氧化、抗炎、促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作用,理论上可覆盖创面修复全阶段,却易被蛋白酶水解失活。传统稳定化策略(自组装、环化、聚合物偶联)常牺牲活性或引入毒性,因此亟需结构简单、成本低、生物相容好且能维持甚至提升CuP多重功效的新型化学设计方案。


1754984196831019966.jpg

     针对上述问题,中国药科大学涂家生教授、姜雷副教授和南京大学蒋锡群教授团队构建了一种“二聚铜肽-ROS响应水凝胶”一体化敷料(G/D-CuP):顺利获得将二聚铜肽(D-CuP)载入可清除ROS并随ROS浓度智能释药的凝胶基质,实现了“一剂多靶”——同步抗炎、抗氧化、促血管新生促成纤维细胞迁移,二聚结构利用空间位阻显著提升肽酶稳定性,凝胶柔软可形变,能贴合任意创面,且制备简便、成本低,具备可观的临床转化潜力。该文章于2025年7月1日以《Dimeric copper peptide incorporated hydrogel for promoting diabetic wound healing为题发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(DOI:10.1038/s41467-025-61141-1)。


Scheme. 1.jpg

整合二聚铜肽的水凝胶(G/D-CuP)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效率。a. G/D-CuP的制备示意图;b. G/D-CuP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

(1)D-CuP的制备与表征

顺利获得赖氨酸桥联两分子GHK三肽合成了二聚肽D-P(图1a),其结构经1H NMR、13C NMR及HRMS确认。D-P与Cu2+以1:0.5摩尔比络合得到蓝紫色D-CuP,UV-Vis在584 nm处出现明显吸收峰(图1b),与单体铜肽M-CuP的峰位一致,但在相同配位基团摩尔浓度下吸光度显著高于M-CuP,表明D-P具有更高的配位效率与稳定性(图1c、d)。EPR在约3426 mT处检测到Cu2+特征信号,进一步证实D-CuP生成(图1e)。在模拟皮肤生理(pH 4-6)及慢性创面碱性(pH 7-9)环境中,584 nm吸收峰保持稳定,说明D-CuP在pH 4-9范围内结构完整。以广谱蛋白酶K进行的体外降解实验显示,0.5 h后M-CuP剩余58%,4 h后降至50%;而D-CuP在相同时间点分别剩余92%和87%,证明二聚结构显著提高了抗酶解稳定性(图1f)。


Fig. 1.jpg

图1. D-CuP的制备与表征。a. D-CuP结构式;b. D-CuP溶液颜色;c、d. D-CuP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;e. D-CuP的电子顺磁共振谱;f. M-CuP与D-CuP经蛋白酶K处理的稳定性曲线

(2)G/D-CuP的制备与表征

图2a所示,EBPBA与PVA经苯硼酸酯键交联,并在室温下与D-CuP共混5 s即得G/D-CuP水凝胶。SEM显示水凝胶内部为三维互通多孔网络,孔径约50-100 µm(图2b)。动态流变测试表明,在0.1%–1200%振荡应变及0.1–500 rad·s-1角频率范围内,储能模量G’始终保持在2500 Pa左右并高于损耗模量G’’,证实其弹性固体特性(图2c、d)。陆续在阶跃应变实验显示,当应变由0.1%骤升至1200%时G’由2500 Pa降至390 Pa,应变恢复后G瞬时回升至2500 Pa(图2e);宏观切片实验进一步验证,水凝胶在被切断后5 s内断面完全愈合,可承受180°弯折而不产生裂纹(图2f)。在星形及不规则创面上,G/D-CuP可在10 s内完全铺展并填充所有缝隙,粘附强度达12 kPa,有效封闭创面(图2g)。体外ROS响应释放实验表明,在1 mM H2O2刺激下,D-CuP在72 h内累积释放90%(图2h)。


Fig. 2.jpg

图2. G/D-CuP的制备与表征。a. G/D-CuP的制备流程;b. G/D-CuP的典型SEM图像;c. G/D-CuP的流变学—应变扫描;d. G/D-CuP的流变学—频率扫描;e. G/D-CuP的陆续在阶跃应变测试;f. G/D-CuP的自修复性能;g. G/D-CuP的形变与贴合能力;h. G/D-CuP在PBS与H2O2条件下的累积释放曲线

(3)G/D-CuP的体外抗炎效应与抗氧化能力

在LPS/IFN-γ诱导的RAW 264.7炎症模型中,G/D-CuP处理使CD86+ M1巨噬细胞比例由78.9%降至36.4%,同时CD206⁺ M2群体由3.1%升至12.2%,极化效果显著优于M-CuP(图 3a–d)。炎症因子水平同步下降:TNF-α由320 pg·mL-1降至95 pg·mL-1,IL-6由410 pg·mL-1降至120 pg·mL-1(图 3e、f)。ROS清除方面,Fenton体系中G/D-CuP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95%;胞内DCFH-DA荧光检测显示,H2O2刺激下G/D-CuP组ROS荧光强度较阴性对照下降71%,且SOD活性较G/M-CuP组提高1.8倍(图 3g、h)。血液相容性实验进一步表明,G/D-CuP的溶血率低于5%,符合生物材料安全要求(图 3i)。


Fig. 3.jpg

图3. G/D-CuP的体外抗炎效应与抗氧化能力。a. 不同处理后巨噬细胞表型的代表性荧光图;b. 不同处理后RAW 264.7细胞CD206与CD86表达的流式细胞术分析;c. M1(CD86+、CD206-)表型巨噬细胞统计;d. M2(CD206+、CD86-)表型巨噬细胞统计;e. TNF-α与f. IL-6 浓度由ELISA测定;g. G/D-CuP处理后NIH-3T3细胞的ROS荧光图像;h. G/D-CuP处理后NIH-3T3细胞的SOD活性检测;i. G/D-CuP的溶血率

(4)G/D-CuP体外促进细胞增殖、迁移及血管生成作用

在图4a、b所示的Ki67免疫荧光及定量分析中,G/D-CuP使HUVEC增殖率升至69%,显著高于所有对照;图4c的MTT结果显示,D-CuP在低浓度下对NIH/3T3的促增殖活性优于M-CuP,且G、D-CuP、G/D-CuP三组的细胞存活率均保持在90%以上,未见细胞毒性。进一步地,图4d、e的管腔形成实验显示,G/D-CuP组的管腔总长度及网格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;图4f的VEGF ELISA结果同样提示其促血管生成能力显著增强。迁移能力方面,图4g、h的Transwell实验表明G/D-CuP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;图4i、j的划痕实验亦显示D-CuP在30 h内使L929细胞划痕闭合率高于M-CuP,提示二聚铜肽因稳定性及活性提升而加速创面修复。


Fig. 4.jpg

图4. G/D-CuP的体外促细胞增殖、迁移与血管生成作用。a. HUVEC细胞经不同处理后Ki67免疫荧光代表性图像;b. Ki67+细胞定量分析;c. NIH/3T3细胞与D-CuP或M-CuP共培养24 h后的相对细胞活力;d. 经calcein-AM染色(绿色)的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代表性图像;e. 总管长定量分析;f. ELISA测定VEGF浓度;g. L929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代表性图像;h. 迁移细胞数定量分析;i. L929 细胞划痕实验不同时间点图像;j. 划痕愈合率随时间变化

(5)D-CuP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

图5a所示流程下,对L929纤维肉瘤细胞行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;图5b的PCA图显示D-CuP组与PBS组蛋白表达谱明显分离。差异蛋白火山图(图5c)共筛得74个DEP(29个上调、45个下调,p<0.05,|FC|>1.2)。按愈合三阶段分类,炎症与氧化应激相关蛋白Cop1、H2-D1、Ndufa6、Fam76a显著下调,增殖、迁移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Slc38a2、Psph、Jagn1、Rorb显著上调(图5d)。GO富集(图5e)揭示分子功能调节、转运活性、细胞膜组分、细胞过程与生物调控为主要条目;KEGG通路(图5f)则聚焦核苷酸切除修复、p53、mTOR、IL-17、NOD样受体及HIF-1信号轴。分子对接(图5g)给出D-CuP对p53 DNA结合域和HDAC7催化域的结合能分别为-5.7 kcal·mol-1与-6.4 kcal·mol-1,显著优于M-CuP的-4.2 kcal·mol-1与-4.8 kcal·mol-1。SPR动力学(图5h)进一步测定D-CuP与p53、HDAC7的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3.8×10-6 M和1.81×10-6 M,而M-CuP在各浓度下响应均<5 RU,证实二聚结构顺利获得多价协同增强靶点结合。


Fig. 5.jpg

图5. D-CuP干预前后L929细胞的蛋白质组学评估。a. 蛋白质组学分析流程示意图;b. 基于两组L929细胞差异表达蛋白的PCA主成分分析;c. D-CuP处理后上调与下调基因的火山图;d. 差异蛋白热图;e. D-CuP组与对照组差异蛋白的GO功能分析;f. D-CuP组与对照组差异蛋白的KEGG通路富集;g. p53与M-CuP、p53与D-CuP、HDAC7与M-CuP、HDAC7与D-CuP分子对接示意图;h. SPR测定M-CuP与D-CuP对p53或HDAC7的结合亲和力

(6)G/D-CuP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效果

图6a所示体内实验将糖尿病小鼠创面随机分为PBS(NC)、G、M-CuP、D-CuP、G/M-CuP及G/D-CuP六组,并以健康鼠PBS处理作为空白对照(BC)。图6b、c的宏观照片记录显示,第3天起各治疗组创面面积已明显小于NC;第7天G/D-CuP组剩余面积仅17.3%,优于其余各组(图6d)。到第12天,NC与M-CuP组仍分别残留34.2%与17.8%创面,D-CuP组降至9.8%,而G/D-CuP组仅余2.8%。组织学层面,图6e的H&E染色表明,第7天G/D-CuP组已形成致密肉芽组织,第12天完成表皮覆盖并可见大量新生毛囊与皮脂腺;图6f定量显示其肉芽厚度显著高于其他组,提示G/D-CuP在加速糖尿病创面闭合、促进皮肤附件再生及提升愈合质量方面具有最显著优势。


Fig. 6.jpg

图6. G/D-CuP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效果。a. 各组动物实验时间轴示意图;b. 不同处理组创面代表性照片;c. 第0、3、7、12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对比;d. 12天内创面愈合率;e. 第12天各处理组创面组织H&E染色;f. 第12天各组肉芽组织厚度


图7a、b的第3天ELISA结果显示,G/D-CuP组创面IL-6水平最低、IL-10最高,提示炎症期提前结束;图7c的第7天组织染色进一步验证TNF-α与IL-6下调、IL-10上调。进入增殖期,图7d的第3天VEGF ELISA及图7c、e的第7天免疫组化表明,G/D-CuP组VEGF与CD31表达均最高,CD31平均光密度比G/M-CuP组提高1.48倍;第12天该组新生血管数量已显著减少,显示血管生成被适时终止,重塑期提前启动。图7c、f的Ki67染色显示,G/D-CuP组第7天细胞增殖信号最强,第14天迅速回落;Masson三色(图7g)表明其胶原密度、厚度及排列方向均优于G/M-CuP组,接近健康皮肤结构。


Fig. 7.jpg

图7. G/D-CuP加速糖尿病创面三期修复。ELISA测定第3天创面 a. IL-6、b. IL-10、d. VEGF浓度;c. 第7天TNF-α、VEGF、CD31、Ki67免疫组化代表性图像及第12天Masson染色代表性图像;e. 第7天CD31、f. Ki67免疫组化定量分析;g 第12天各组胶原沉积定量


 研究小结 

总之,该团队构建了一种集“时空ROS清除—巨噬极化调控—促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再生”于一体的多功能敷料G/D-CuP。该敷料以PVA-EBPBA可自愈、可塑形的苯硼酸酯动态水凝胶为基质,负载二聚铜肽D-CuP;二聚结构赋予其更高的蛋白酶稳定性、多价协同活性及缓释性能。体外实验证实G/D-CuP能有效清除ROS、诱导M1→M2巨噬极化并上调SOD,显著促进HUVEC管腔形成与NIH/3T3、L929增殖迁移;体内实验显示,其可在12天内将糖尿病小鼠创面面积由100%缩小至2.8%,并同步加速炎症、增殖与重塑三期进程,最终形成结构完整、胶原致密、皮肤附件丰富的新生组织。该体系合成简便、成本低廉、生物相容性优异,为糖尿病创面管理给予了可临床转化的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,也为线性活性肽的二聚化设计给予了普适策略。

上一页:IF:15.7《NC》四川大学程冲、邱逦、张勃庆团队:用于骨肉瘤消灭和缺陷再生的生物催化3D打印支架
下一页:IF:12.5《Sci Adv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勇:雷公藤甲素/CYP3A4-siRNA杂化纳米粒靶向肺转移黑色素瘤

科研咨询+技术服务
公司专业给予从技术咨询、方案制定、实验实施,到结果分析、报告总结等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

医学实验服务
公司为客户给予医学科研的研究实施服务。公司拥有六大技术服务平台——疾病动物模型服务平台、医学分子...

博客详情
当前位置: bifa必发(中国)> 博客详情

bifa必发(中国)生物 给予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和更美好

联系bifa必发(中国)

广州bifa必发(中国)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
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科研城掬泉路3号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702
电话:
020-3202 9909

手机:180 2452 3356

产品中心

扫码关注

1704848311194088584.jpg      1744178484532037199.jpg

         关注公众号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扫码加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