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炎是由口腔病原菌(如牙龈卟啉单胞菌)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,其病理特征包括细菌生物膜形成、过度炎症反应和牙槽骨破坏。现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(如米诺环素)虽能抗菌,但无法有效解决炎症持续和骨再生障碍,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。因此,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抗菌、抗炎和促骨再生的三模态协同治疗材料显得尤为重要。
安徽中医药大学郭建团队针对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局限性,开发了一种负载银纳米颗粒(AgNPs)和槲皮素/咖啡酸苯乙酯脂质复合物(CQ-ML)的智能水凝胶(A/CQ-ML@Gel)。该水凝胶整合了抗菌(AgNPs/壳聚糖)、抗炎(槲皮素调控PINK1/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以清除ROS)和促骨再生(CAPE增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)功能,顺利获得程序化释药和响应性凝胶特性,为牙周炎的综合治疗给予了新的策略和思路。该文章于2025年3月17日以《Chitosan-P407-PNIPAM hydrogel loaded with AgNPs/lipid complex for antibacterial, inflammation regulation and alveolar bone regeneration in periodontitis treatment》为题发表于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》(DOI:10.1016/j.ijbiomac.2025.142080)。
A/CQ-ML@Gel对牙周炎进行三模式治疗的示意图
(1)CQ-ML和AgNP的制备和表征
CQ-ML的粒径为144.5 ± 0.40 nm,zeta电位为-45.4 ± 0.36 mV,与CAPE-L相近,表明其外层由脂质膜包裹(图1A)。透射电镜结果显示,Qu-MEs呈透明球形,粒径约30 nm(图1B),CQ-ML为“小包大”结构,与文献报道一致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实验表明,DiO/DiI-ML的FRET比率显著高于DiI + DiO混合物(P < 0.0001),表明外层脂质膜与内部微乳间距<10 nm(图1C)。CQ-ML对槲皮素和咖啡酸苯乙酯的包封率分别为93.47 ± 0.06%和90.98 ± 0.94%。AgNPs粒径为45.48 ± 0.208 nm(制备方法未提及)。A/CQ-ML@Gel在37 ℃下表现出快速且稳定的温度敏感性液-固相转变(图1D)。扫描电镜(SEM)显示A/CQ-ML@Gel和CS-P407-PNIPAM内部结构为不规则网状,孔径约200 μm,可实现药物持续释放(图1E)。流变学测试表明,CS-P407-PNIPAM在37 ℃时粘度最高(图1F),高粘度有利于药物在牙周袋内滞留和缓慢释放。A/CQ-ML@Gel保持与CS-P407-PNIPAM相似的剪切稀化性质(图1G),注射时流动性好。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,G′始终高于G″,表明A/CQ-ML@Gel可抵抗牙周袋外力(图1H、图1I)。CQ-ML呈程序性释放特征,Qu先释放,CAPE后释放,而在A/CQ-ML@Gel中释放顺序相反(图1J)。A/CQ-ML@Gel具有pH敏感性降解性能,在pH 3.6时溶解度>90%,在pH 7.4时溶解度仅为8.03 ± 1.44%(图1K)。
图1 CQ-ML和A/CQ-ML@Gel的表征。(a)Qu-ME、CAPE-L和CQ-ML的粒度分布;(b)Qu-ME、CAPE-L和CQ-ML的TEM图像;(c)DiI + DiO和DiI/DiO-ML的FRET效应;(d)25℃和37℃下A/CQ-ML@Gel的外观;(e)CS-P407、CS-P407-PNIPAM和A/CQ-ML@Gel的SEM图像;(f)37℃下PNIPAM、CS-P407、CS-P407-PNIPAM的粘度(剪切速率为0.1至100 1/s);(g)剪切速率为0.1~100 1/s时,A/CQ-ML@Gel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;(h)37℃下CS-P407-PNIPAM和CS-P407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(G′和G″)随温度变化;(i)37℃下A/CQ-ML@Gel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(G′和G″)随温度变化;(j)Qu和CAPE从CQ-ML或A/CQ-ML@Gel中的体外释放曲线;(k)A/CQ-ML@Gel在pH 7.4和pH 3.6条件下的质量残留率。数据以平均值±SD表示,n=8
(2)A/CQ-ML@凝胶的体外抗菌作用
A/CQ-ML@Gel对牙周炎关键病原体P.g具有体外抗菌作用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,对照组P.g表面光滑、形态规则,而AgNP组P.g膜出现明显缺陷和形态变化(图2A)。CS-P407-PNIPAM组也观察到类似的细菌膜破坏,归因于壳聚糖的抗菌特性。A/CQ-ML@Gel组中P.g膜缺陷和形态破坏最为显著,表明其整合了AgNP和壳聚糖的抗菌作用(图2B)。吸光度检测结果表明,AgNPs、CS-P407-PNIPAM和A/CQ-ML@Gel组的悬液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,说明A/CQ-ML@Gel中的AgNPs和CS-P407-PNIPAM组分可抑制P.g增殖。活/死染色结果表明,Qu-MEs、CAPE-L和CQ-ML对大肠杆菌无明显抑菌作用,但A/CQ-ML@Gel处理的P.g大部分死亡(图2C)。
图2 A/CQ-ML@Gel的体外抗菌作用。(a)扫描电镜观察P.g形态特征,白色箭头示细菌膜缺陷;(b)不同实验组治疗后P.g的吸光度值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8,*P<0.0001;(c)不同实验组治疗后P.g的活/死染色
(3)巨噬细胞摄取和巨噬细胞表型重塑
使用C6荧光标记物标记纳米颗粒以评估细胞摄取。C6、C6-ME、C6-L和C6-ML与RAW264.7细胞共孵育2小时后,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,C6-ML和C6-L处理的细胞绿色荧光显著,C6-ML的细胞摄取与脂质体相似(图3A)。流式细胞术定量结果表明,巨噬细胞对C6-ML的摄取显著高于其他组(图3B)。Qu和CAPE在25 μM浓度下无明显细胞毒性,且CQ-ML对RAW264.7细胞无显著细胞毒性(图3C)。顺利获得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(M1型标记物)和CD206(M2型标记物),以评估巨噬细胞表型。LPS诱导的RAW264.7细胞模型中,Qu-MEs处理的巨噬细胞CD206/CD86比值高于CAPE-L处理的巨噬细胞,表明Qu-MEs对M2表型的调节作用更强(图3D)。
图3 巨噬细胞摄取和表型极化研究。(a)C6、C6-ME、C6-L和C6-ML组细胞内绿色荧光;(b)流式细胞术定量经C6、C6-ME、C6-L和C6-ML处理的巨噬细胞荧光,数据为平均值±标准差,n=3,**P<0.01,*P<0.0001;(c)不同浓度Qu或CAPE的细胞活力,以及CAPE+Qu、CAPE-L+Qu-ME、CQ-ML处理的RAW264.7细胞(CAPE:25 μM,Qu:4 μM)的细胞活力,数据为平均值±SD,**P<0.01,*P<0.001,*P<0.0001;(d)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巨噬细胞散点图
(4)CQ-ML调节PINK 1/Parkin-ROS级联反应抑制炎症
CQ-ML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与PINK1/Parkin-ROS信号通路有关。实验结果显示,与含槲皮素的制剂相比,CAPE-L处理组PINK1和Parkin表达水平较低,而CQ-ML处理显著增加PINK1和Parkin表达,启动线粒体自噬(图4A-D)。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,LPS诱导的RAW264.7细胞中,CQ-ML表现出最强的ROS生成抑制能力,这归因于槲皮素促进线粒体自噬及脂质复合物的高细胞摄取率(图4E-G)。这些结果表明,CQ-ML顺利获得调控PINK1/Parkin-ROS级联,发挥以槲皮素为主导的线粒体自噬作用,从而抑制炎症。
图4 CQ-ML调节巨噬细胞中PINK1/Parkin-ROS级联反应。(a)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线粒体形态及PINK1和Parkin共定位;(b)ImageJ绘制各组PINK1和Parkin的3D表面图;(c,d)ImageJ定量PINK1和Parkin相对荧光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8,*P<0.05,**P<0.01,*P<0.0001;(e)各组巨噬细胞中DCFH-DA荧光表达;(f)ImageJ定量各组相对DCFH-DA荧光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8,*P<0.05,*P<0.0001;(g)流式细胞术定量各组处理的巨噬细胞中DCFH-DA荧光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8,*P<0.0001
(5)CQ-ML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(体外研究)
CQ-ML对牙周膜干细胞(PDLSCs)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,槲皮素(Qu)和咖啡酸苯乙酯(CAPE)浓度低于25 μM时对PDLSCs无明显细胞毒性(图5A),CAPE+Qu、CAPE-L+Qu-MEs和CQ-ML处理组(CAPE:25 μM,Qu:4 μM)也未观察到显著毒性。碱性磷酸酶(ALP)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,正常对照组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刺激后ALP阳性染色区域和矿化结节形成明显,而LPS处理的模型组较弱。CQ-ML和CAPE-L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的ALP阳性染色区域和矿化结节形成(图5B-C)。定量分析表明,CQ-ML和CAPE-L处理组的ALP浓度分别是模型组的1.70倍和1.48倍(图5D-E)。
图5 CQ-ML促进PDLSCs体外成骨分化。(a)不同浓度Qu或CAPE的细胞活力,以及CAPE+Qu、CAPE-L+Qu-ME、CQ-ML处理的PDLSCs细胞活力,数据为平均值±SD,*P<0.001,*P<0.0001;(b)各制剂处理的PDLSCs的ALP和茜素红染色;(c,d)各制剂处理的PDLSCs中ALP或茜素红的相对面积,数据为平均值±SD,顺利获得ImageJ定量,*P<0.05,**P<0.01,*P<0.001,*P<0.0001;(e)各制剂处理的PDLSCs上清液中ALP浓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8,**P<0.01,*P<0.001
(6)A/CQ-ML@Gel在体治疗牙周炎的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评估
顺利获得丝线结扎联合LPS注射法建立SD大鼠牙周炎模型(图6A)。4周治疗后,A/CQ-ML@Gel组牙龈出血消失,牙龈组织再生(图6B-C),牙周袋深度(PD)显著降低,效果与阳性对照药派丽奥相当(图6D-E)。H&E染色显示模型组牙龈乳头破坏、牙周韧带结构紊乱,而治疗组组织再生良好(图6F)。Masson染色证实A/CQ-ML@Gel组胶原表达最高(图6G)。
图6 A/CQ-ML@Gel对牙周炎的体内治疗作用。(a)牙周炎模型建立及给药示意图;(b-e)各组治疗后2周、4周GI或PD值,数据为平均值±标准差,n=6,*P<0.05,**P<0.01,*P<0.001,*P<0.0001;(f)各组牙周组织H&E染色,(g)Masson染色,AB为牙槽骨,PDL为牙周膜
(7)A/CQ-ML@Gel顺利获得调控PINK1/Parkin通路抑制牙周炎症体内研究
A/CQ-ML@Gel的体内抗炎作用机制得到验证。免疫荧光检测显示(图7A-D),模型组因长期氧化应激导致PINK1/Parkin表达降低,而A/CQ-ML@Gel治疗4周后显著提升PINK1/Parkin表达,效果优于单独使用Qu-MEs@Gel或CAPE-L@Gel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(图7E-G),促炎因子IL-6显著减少,抗炎因子IL-10增加2.3倍。这证实了A/CQ-ML@Gel顺利获得ROS-PINK1/Parkin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。在pDA-mBP@DAT和LIPUS刺激下,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均参与了骨修复过程(图7G)。
图7 A/CQ-ML@Gel促进PINK1/Parkin表达用于体内抗炎。(a,b)治疗后牙周组织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;(c-d)PINK1和Parkin在各制剂处理的牙周组织中的相对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使用ImageJ软件定量,*P<0.001,*P<0.0001;(e)治疗后牙周组织中IL-6和IL-10的免疫组化染色;(f-g)使用ImageJ定量各组牙周组织中IL-6和IL-10的相对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3,**P<0.01,*P<0.0001。AB为牙槽骨,PDL为牙周膜
(8)A/CQ-ML@Gel促进牙槽骨再生
A/CQ-ML@Gel在体内促进牙槽骨再生的作用得到研究。Micro-CT结果显示(图8A),模型组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的黄色间隙大于正常组,表明牙槽骨破坏明显。A/CQ-ML@Gel和CAPE-L@Gel施用后黄色间隙变小,表明显著的牙槽骨再生,而Qu-MEs@Gel的修复作用较弱。进一步研究牙周组织中成骨标志物OP.G和OPN的表达(图8B),模型组OP.G、OPN表达减少,而A/CQ-ML@Gel可逆转上述变化(图8C-D)。RANKL-RANK信号诱导破骨细胞活化,加速牙槽骨破坏,而骨桥蛋白的高表达表明骨髓源性基质细胞沿成骨途径分化,与无胶原骨水泥层的形成相关,有利于骨生长。
图8 A/CQ-ML@Gel促进牙槽骨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。(a)治疗后各组大鼠上颌骨显微CT图像;(b)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制剂对大鼠牙周组织中OP.G和OPN的影响;(c-d)使用ImageJ定量各制剂处理的大鼠牙周组织中OP.G和OPN的相对强度,数据为平均值±SD,n=3,*P<0.001,*P<0.0001。AB为牙槽骨,PDL为牙周韧带
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温度/pH敏感特性的银纳米粒子/脂质复合物共载可注射水凝胶(A/CQ-ML@Gel),用于牙周炎的抗菌、抗炎和牙槽骨再生的三重协同治疗。实验结果表明,A/CQ-ML@Gel中的AgNPs能够有效抑制牙周炎关键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(P.g)的增殖。CQ-ML顺利获得程序性释放槲皮素(Qu)和咖啡酸苯乙酯(CAPE),显著抑制炎症反应,并促进牙周膜干细胞(PDLSCs)的成骨分化,助力牙槽骨再生。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,CQ-ML顺利获得调控PINK1/Parkin-ROS级联反应激活线粒体自噬,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的M2型极化,从而实现炎症的有效抑制。该研究为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给予了一种新的三联协同治疗策略,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。
科研咨询+技术服务
|
医学实验服务
|
![]() |
bifa必发(中国)生物 给予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|
联系bifa必发(中国) |
产品中心 |
扫码关注
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
|